框架:选用白松,主要是因为白松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以产自长白山的白松为最佳。
底面板:生长在河南兰考县黄河故道沙地的特一级沙桐木,是古筝最佳底面板木材, 泡桐质地较松软,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易于振动。
1、蒸煮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还有很多的较大乐器生产商没有采取这道工序,一些小厂就更不要说了。为什么要蒸煮呢?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低档次的木制品有蛀虫出现,就是因为木材干燥程度虽然达到了,但它体内的一些油脂以及其他的物质还是存在的。只有经过高温蒸煮油脂才会被透析出来,同时一些蛀虫都会被杀死,以后的使用中就不会再出现蛀虫现象了。木质乐器以及其他木制品在出口报关时,海关对这方面的要求就是极其严格的,检验证书、蒸煮的程序都要有详细的书面证明。
2、晾干
将蒸煮过的木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
3、抽湿、烘干
就是制作前的最后一道木材处理。尤其是每年的5—7月份,空气中的湿度相对来讲较大,经过抽湿及烘干,就可以保证木材的充分干燥。
一般一台古筝是由一块面板、一块底板、两块侧板、一块筝头板、一块筝尾板、一块弦钉板、三块音梁板组合而成的。
1、琴框是两块白松侧板,一块弦钉板(东北绝木),三块长方形音梁板(兰考泡桐),一块筝尾板(白松),一块筝头板(白松)通过榫槽胶接而成。师傅需用刨刀将框架正面刨到与面板弧度吻合(可用模具检验);弦钉板,筝头板,1号音梁三个在同一平面需要有弧度(弦钉板不能比其他的高)。框架成品如同人的骨骼结构,完美的框架对古筝保养,音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面板:是古筝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古筝音质的好坏。从目前的认知而言,选用新桐木,以木纹顺直、均匀、棕眼大的泡桐(又称沙桐)为佳。树龄越长,年轮间距就越大,年轮越宽,质地就越松;将压好的木坯半成品用30公分木工刨粗刨直到筝首筝尾与模具弧度吻合;再用20公分木工刨细刨使面板有弧度光滑无缺牙齿。
古筝制作标准
箱体:长163cm、高8—9cm;面板:9—13;面板:分为整板和拼板。
底板:厚度10mm;侧板:内侧高:6cm,外侧高:7cm;弦轴板:厚度3.5cm
雁柱(琴码):高度分别为5、5.3、5.6、6cm分别使用色木、红木、黑檀等。
弦长:高音:105cm,低音:132cm;弦距:1.45---1.5cm
古筝重量:10kg左右,材料越高档古筝就偏重。
古筝整体呈弧形,各个部位都要围绕这一特点来制作,尤其是筝面,在制作的时候要经过各道程序如火烤等。另外,筝体的外围材料也要加工成与筝面相吻合的弧度,在与筝面黏结后,弧度越大,木材开裂概率也会加大,尤其在我国北方城市,有时候会碰到开裂的情况。我们将做好的筝坯存放一段时间以观察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开裂的问题。总而言之,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存放,严格的挑选,细致的处理,不断的观察才能够使古筝具有完美的音质、稳定的性能。
古筝与古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表面处理的光滑度,不同点是古琴的油漆制作与它的音色是息息相关的,而古筝油漆基本上就是外观,它与筝的音色是没有什么牵连的。不过这个环节作为制造商而言,还是特别重要的。古筝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品。她具有演奏的功能,同时又具有欣赏收藏的价值,油漆这道工序也是马虎不得的。要想真正地把古筝视为一种艺术品,首先是企业的理念要到位,其次就是管理要跟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好的乐器。
高档筝的木坯在完成上述所讲的各道制作工序后,是不可以立即进行油漆的,必须存放一段时间,第一是为了干燥,第二是为了观察是否开裂。每台筝坯入库,我们都会标上日期,再结合各种不同的木材,注明不同的存放周期。最长的存放周期可达一年之久。
(1)弦轴(弦钉)松紧度必须适当,松了绝对不行,太紧了也不合适。
(2)琴弦与琴码(雁柱)对音质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琴弦的质地偏柔或者偏硬、发出噪音或容易断弦、脱丝等,都与弦本身的质量有关的。这些不良现象与琴码也有关系,尤其是弦槽的深浅度、圆滑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3)琴码的稳定性,如我们经常碰到的琴码打滑现象。与厂家制作工艺和弹奏者本身的演奏技巧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在调试的过程中,主要是区分音色。经过调试区分,就有利于满足不同地区古筝爱好者的不同需求。
同时,还会发现相关的细节问题。如是否发出噪音、弦的质量优劣、筝码的稳定性等等,从而将这些表面看不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